教学案例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大林《机械设计基础》
一、课程概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近机械类专业作为了解机械运动和零部件结构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
二、教学感悟
以第五章齿轮传动为例介绍做法。
1.课前备课
新课准备:收集与本次课有关的视频、动画或图片等资料。
2.播放动画引出本节课内容
以我国古代“指南车”为例,重点介绍指南车的工作原理-差速齿轮原理。“指南车”的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在齿轮传动和离合器的应用上已取得很大成就。

PPT内增加图片,如减速器、齿轮的范成实验图片(本专业前几届学生绘制的变位齿轮),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4.学生互动
寻找更多的日常的案例(如铁皮青蛙),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课上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回答问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5.课后巩固与提升
除了课后作业外,每章学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所讲重点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

三、推荐理由
教学目标明确,结合齿轮在中国古代“差动指南针”和现代机械传动中广泛的应用和重要作用,突出了课程理论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很好地把思政元素结合到课程理论当中;课堂讲授熟练,声音洪亮,过程流畅;主要知识点的讲授突出、明确。
教学案例四:纺织与服装学院杨雅莉《男装结构设计》
一、课程概况
男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男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知识结构涉及男装造型设计、男装工艺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男装数字化生产管理等,是一门艺术和科技相融合,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
二、教学感悟
该课程采用双导师、双场景、双思政的创新教学方式。以创造性转化为导向的任务形式。
1.双导师、双场景指校企双导师讲授,学校企业双场景切换的方式。
校内主讲教师负责主要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案例教学、实操演练、视频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企业兼职教师负责企业实践,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进入男装数字化智能智造生产线,兼职教师逐一讲解,学生进行企业真实场景训练。

2.课程思政全贯通,课内思政与课外思政双课堂
将“服装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课程思政内容贯通全课堂,形成课内思政与课外思政相互统一,营造课内课外思政双课堂。该课程的课内思政主要通过教师上课期间知识的传输、案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融入思政内容。课外思政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任务,如搜集纺织服装企业名录,调研其发展现状,让学生课上进行讲解,主动接受思政教育。通过课内课外思政双课堂教育,达到思政教育的显性和隐形的相统一,以达到学生对本门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3.以创造性转化为导向的任务形式
学生的作业任务来源于科技竞赛的参赛内容和工作室的项目。以小组形式分配任务,学生利用校内实验室设备、与校内外授课教师沟通、网上搜集资料、动手实操等方式完成任务。如讲男装数字化设计时布置任务为“搜集中国传统纹样,并将其运用到3D服装虚拟设计中”。讲解男装数字化模板制作时布置任务为“优化现有传统工艺,设计一个服装工艺模板”。通过以上任务的形式,学生有目的学习,并培养其创新能力,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完成的任务可直接参加相关的大赛、申报专利或项目等。


三、推荐理由
该课程采用了双导师、双场景、双思政的创新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程内容能很好地结合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授课质量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