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于2018年10月提出“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强调: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坚定了工学院计算机系肖川老师打造精品课程、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近年,计算机系在肖川教授带领下,课程团队持续钻研、深耕细作,加快教改创新步伐,多次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突破:连续两年主持山东省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同时两门课程均被学习强国慕课精品栏目收录;担任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山东省成人数字化课程《计算机网络》负责人,主持获批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在第四届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大赛、第六届全国电子信息类教学比赛中均有获奖。

“凡事只要有个开始,然后坚持不懈做下去,就会有所收获。“这是肖川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听起来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肖川在课程建设工作的伊始,便遇到了难题。为了组建课程团队,他给觉得比较合适的老师打电话,邀请他们加入《计算机网络》课程团队,很多老师都拒绝了。有的告诉说做课程很花时间,效率很低;有的说要完成学校的考核,先解决柴米油盐问题;有的说要写文章评职称,等评上了职称再说,等等。即使对这个天性乐观的人,信心也受到了很大打击。为了启动项目,肖川决定让自己教研室的老师加上自己教的学生一起做,项目才算起了个头。
谈起为什么要启动课程建设的项目,肖川教授认为,作为一名争创一流民办高校的大学教师,就应该“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确实,来校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坚持不断调整自己、突破自我,努力向着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目标奋进。他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多次获一等奖,他以思维训练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取得优秀成绩,这些都实现了他的“原始积累”。
就像做其他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一样,肖川团队的工作过程自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合适的录课场地也是一个问题,那时还没有如今现代化的智能教室,当时我们借了一个不是专用教学录播的场地改造后才开工。”肖川教授介绍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7年成功建设一门课后,肖川团队成员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脚本设计、主讲、录课、摄像、后期制作等日渐规范,团队也越来越强大。
追求卓越,永不止步。肖川教授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探索建立“线上”教学与“线下”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通过构建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深度学习场域,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必须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教学主体、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等要素的变革与发展,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肖川如是说。在此基础上,他探索自编教材,因材施教,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制作动画、视频资源、PPT等数字化资源,使得计算机网络教材顺利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
十余年用心积累,计算机系在肖川的带领下,课程建设配套教学硬件日趋完善,课程改革与时代发展紧密同行,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涌现,课程建设成效日益凸显。课程团队长期坚持以“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让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前,依托课程网络平台,理实一体化教室、南山集团技术中心、中创软件卫星产线基地校内教学工厂全方位的混合式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职场化育人模式,开启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