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机械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大学物理教学部3个教学单位,拥有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电气信息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3个实践教学中心。
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8个本科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移动互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5个专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2个专业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学校培育建设学科之一、“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学校储备学科之一。

(学院发展历程)
学院建有铝板带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智能电力技术产业学院2个产业学院,拥有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验中心、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智能互联网+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教科研平台4个,烟台市“双百·计划”人才(团队)1个。
(产业学院)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二、党建引领,培智启能、铸魂育人
学院持续落实党建引领下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先后培育样板党支部3个,学院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获批山东省样板支部建设1个。
学院有效落实教育部对高等教育“金专、金课、金师”建设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实施“卓越班”人才培养计划、“第二课堂”计划、“一流课程”建设、“一流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研产融合”计划、“双创”计划等,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回归刻苦学习。
学院组建“领导干部-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思政队伍,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个层面推进“三全育人”,形成全院一盘棋、全员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全体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师生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过程,用“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模式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实现“有灵魂的工程教育”。
三、内培外引,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全院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高级职称教师数占比38%;硕士生导师9人。拥有“东方学者”称号人才1人。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获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元宇宙数字化技术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电子学科组全国三等奖,中国电子劳动学会课题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教育工作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奖励;获混合式省一流本科课程、智慧树网“精品课”、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课程认定多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高水平科研项目3项,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项,发明专利成果转化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部分教师获奖证书)
(参与制定标准)
(发明专利证书)
四、校企融合创新,打造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
学院各专业全面深化产教研融合,积极构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着重培养学生的四链能力(知识链、技术链、创新链、工程链)、四维素养(专业知识、批判性思维、工程素养、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产业导向、宽厚基础、学科交叉、强化应用”的应用型新工科专业建设理念,由校企双方共同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派师资、共建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共建课程、共同实施教学环节等。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尤其注重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开阔应用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富有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企一体、产研融合科技成果评价证书)
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年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5年获批山东省民办优势特色专业,自动化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民办优势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专业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2022年立项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3年列入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2023年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重点领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专业,自动化专业2024年被确立为校级工程认证重点建设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为新兴本科专业。
(一流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五、“四融四促”,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
(一)以“四融四促”为主线,构建“智能+”协同融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各专业自身发展需要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学院结合传统建设优势,加强与行业领军型企业的协作,注重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与传统工业的交叉融合,将产学研用紧密衔接,不断完善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充分发挥省级一流专业、省实验教学示范基地、省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省智能互联网+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省优秀社团、学生创新工作室、校级产业学院等载体功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形成了以“产教融合促就业,赛教融合促提升,科教融合促发展,校企融合促创新”为主线的“智能+”协同融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培养模式)
(二)以实践能力进阶提升为导向,构建“4-3-4”实践教学体系
按知识能力结构逻辑关系将实践课程模块化,实施多种思维培养,理顺各模块间跨领域融通、高阶思维培养的共性功能。
四大知识模块中每个模块内1-3门课组合实现能力培养进阶拓展。课程模块结合综合实践训练,对接四种有影响力学科竞赛和专题研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耦合。

(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提升学生内驱力为目的,构建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达成度评价体系
完善考核方式,从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课程考核、工程素养及产创研赛四方面建立“四维度”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达成度评价体系;组建由实验教师和企业双师组成的课程组,根据四类课程的特点细化考核指标,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

(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达成度评价体系)
(四)坚持OBE理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坚持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大力推动课程建设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鼓励教师通过智慧树平台或者其他平台建设共享课和翻转课,改革教学模式及课程评价方式,开展项目贯通式、讲练一体、企业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试点项目。采用理论、实践和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的“两性一度”。
截至目前,学院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4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5门,上线智慧树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4门。此外,获得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好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二等奖3项,未来设计师艺术设计教学创新大赛省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院省级课程荣誉)

(教学成果证书)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近年来,共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级及以上项目30余项,出版教材1部。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证书)

(出版教材)
(五)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全面推进双创工作
学院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达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70余项、省级赛事获奖120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项。
(学生参赛照片)

(学生获奖证书)
学院每年均有一批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省级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学院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保持在16%以上。
毕业生深受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率高。近年来,学生注册成立公司2家。在自动化、电子技术、机器人等各专业相关领域,处处都有智科学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身影。